美国工业那么强大,为何造车新势力却只有特斯拉?

来源:非专业车评2023-07-29 01:52:33

最近这些年来电车领域发展迅猛,市场中诞生了一大批造车新势力。但在众多电车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咱们自主品牌,而欧洲、美国的电车企业似乎很少?美国工业那么强大似乎也只出了个特斯拉?那么为什么国外的电车企业那么少呢?

实际上很多朋友也疑惑这个问题,当新能源汽车热潮来临时,为何我们在一朝一夕间可以诞生无数个电车品牌,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发电车的美国却只有一个特斯拉呢?其实这是一种误判,也可以理解为消息不对称。美国的造车新势力并不少,甚至在现如今还有很多纯电汽车企业停留在PPT阶段。只是做大做强的只有特斯拉而已。


(资料图片)

美国的电车品牌其实并不少

实际上美国的电车品牌很多,但只是很多朋友并不了解,毕竟做大、做强的只有特斯拉一家。如上图所示 菲斯克卡玛 ,2011年完成量产上市,当然这并不能算作纯电车,而是配备了一个2.0L的发动机作为增程器,这可以算做纯电车的先驱。这款车是盖茨同款当时的售价高达625万,咱们国内大概有十几辆,因为保有量太低所以很多朋友都不了解它。实际上它比特斯拉更早,只不过2012年就倒闭了。

还有lucid、rivian、Lordstown Motors、尼古拉、Canoo以及假老板的法拉第等等。当然列举的其实并不完全,那些还停留在PPT阶段的品牌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即便是上述那些已经实现量产的品牌其实发展得也不如特斯拉那般顺风顺水,就比如说Lordstown Motors在今年6月份宣布破产。所以美国的纯电汽车品牌其实并不少,也并不是只有一个特斯拉。很多朋友觉得美国电车品牌少只是因为不了解、想当然。

既然美国也拥有多个电车企业,为何只有特斯拉脱颖而出

所以美国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并不少,只不过玩出圈的只有特斯拉。那为啥众多的电车品牌中只有特斯拉出圈?实际上这源于它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并不像想象那般容易,它需要非常深刻的 文化属性 以及 社会属性 。没文化显然不可能创新,但只不过获取文化并不复杂,毕竟国内外任何一家车企都拥有很多高科技人才,而关键点在于愿不愿意去创新、要不要承受风险去创新?

对于很多商人而言,逐利是核心要义,明明可以躺赚为何要赌上风险去创新呢?这就需要抉择,比如韩系车企的发展模式与咱们自主车企很接近,起步依靠模仿丰田、三菱的车型迅速完成量产并赚取第一桶金,之后迅速转型全面研发。而很多自主燃油车企呢?模仿、不停的模仿,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模仿到现如今,何时是个头?甚至连外观都直接拿来模仿。

所以创新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不想去创新,缺乏创新的驱动力,因为创新伴随着高昂的收益与风险。而反观特斯拉,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如同坐火箭一般迅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从至暗时刻到高光时刻的转型,当然伴随着无数疯狂的举动。实际上这些几乎源于埃隆马斯克的个人意志,他懂技术、懂市场、懂营销、喜欢冒险、不惧失败。正因为这些特质集于一身,才有今日的特斯拉。

特斯拉的两位初创人并没有马斯克,他们是两位民间的超跑达人马丁·艾伯哈德与马克·塔彭宁,如果特斯拉还依然在这两位手中可能早就垮了,特斯拉也很难普及。因为创新并不容易,创新必要以行动为先而不是玩嘴炮,其次创新是由上到下进行推动的,也就是说创新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强大的技术储备与底蕴。简单的讲创新需要管理者本身是个实干家、其次要懂高深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去创新。

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技术储备并不足甚至根本没技术,而他们却有能力去拍板做决定也可以说他们善于的是“做人”。而懂技术善于做事的人却往往不善于做人从而做不了管理者。实际上这种割裂存在于现如今国内以及国外的很多企业,有技术的人想做事、想创新却受制于管理者的保守。比如技术人员想创新,但管理者却以保护股东利益为由而拒绝。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企业所缺乏的并不是创新的能力,只是缺少创新的土壤。但特斯拉则不同,马斯克入驻特斯拉的时候就已经是行业大佬(技术),他加盟特斯拉的条件就是掌门人之位,而两位初创人也毫不犹豫的将CEO的位置让给了马斯克,如此特斯拉得到发展的契机。马斯克对特斯拉拥有绝对的决策能力,同时具备知识以及冒险的勇气自然能让特斯拉做大。

所以为啥美国新能源车企那么多,却只有一个特斯拉玩出圈?其实关键就在于马斯克这个人,他实现了管理、技术一把抓,还具备冒险精神,所以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如今的纯电汽车能实现700公里续航的很多,但在2018年这些只是梦想,但特斯拉却实现了500公里续航。为啥?因为它敢把数千节电脑用的电芯塞到底盘里,这就如同让车内乘员坐在炸弹上。

但实际表现呢?不可否认出现着火事故的并不少,甚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勉强可控。而另一方面则发现消费者似乎对车辆安全并不是那么看重,即便当时发生着火的特斯拉电车并不少见,但消费者似乎并没有抗拒、该买还买。但这种可能面临极高风险的尝试,别的车企敢么?当然是不敢的,管理者能拍板、但因自身技术的不足对未知的尝试不敢涉足。技术人员即便对这种尝试有信心却不能拍板。

所以特斯拉的成功几乎不可复制,即便它公开了大量专利技术也不行。技术、模式均可以复制,但却不能复制马斯克这个人。将笔记本电芯成百、成千的塞入底盘,这算创新吗?当然算。但能想到这种方式的就只有马斯克吗?当然不是,连小学生都知道5号电池堆个几百节电量也会大的道理。关键是马斯克敢把这几千节笔记本电芯塞入底盘并做出决策,别人能吗?干吗?这种事也就是那些将管理、技术、冒险精神集于一身之人才能做到。所以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特斯拉这样的企业,而缺少的则是马斯克这样懂技术、好冒险的企业管理者。

标签:

  • 路线
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
东北华北黄淮等地有雷阵雨 湖南江西福建等地降水减弱